创作思政
样板支部建设│戏曲文学系“一融双高”品牌创建赋能样板支部建设
在学校党委的统筹指导下,戏曲文学系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为指引,以“一融双高”党建品牌创建,协同各教学系部师生完成戏曲音乐会演出任务,引导师生把作品创作于祖国大地上,把初心践行在奋斗征程中,取得了“一融双高”党建品牌创建的有益经验,值得认真总结。
第一,与时俱进地学习党的创新理论。“一融双高”是2021年中共中央《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通知中提出的明确要求。学校党委贯彻落实《条例》精神,要求把学习理论与专业实践相结合,生动开展相关工作。戏曲文学系和音乐系积极制定方案,突出党建引领,聚集专业特色,有步骤分阶段地推进创作思政,从2023年的“酝酿”到2024年的“探索”再到 2025年的“协同”,有序推进戏曲音乐会创排。
第二,丰富深化新时代戏曲“一颗菜”精神。今年的戏曲音乐会特色是多系部协同创新,深化戏曲“一颗菜”精神的传承弘扬。同时,戏文系把“一颗菜”精神与教育部“强国行”专项行动“深入开展党建联建”的要求相结合,通过与河北大学生态环境系黄大年教学团队共建,讲好新时代科学工作者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的精神和故事。河北大学师生专程赶赴国戏剧场,现场感受国戏精神。通过热情地讲解创作内容、介绍师生创作过程,生动地体现了“戏曲人+科技人”的新时代“一颗菜”精神。
第三,用实实在在的“成绩单”完成全国样板支部建设,为回信五周年和建校75周年纪念做出贡献。戏曲文学系刚刚完成教育部关于“强国行”专项行动和全国样板支部建设数据填报工作,音乐会作为举旗帜、育新人、展形象的一个生动实践,无论是为未来迎接教育部验收工作还是下半年相关纪念活动,都打下了坚实基础、提供了特色案例。
第四,强化艺术创作启智润心的立德树人效果。戏曲音乐会作为“一融双高”品牌创建,紧紧依托戏曲文学系与音乐系两个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师生融合,生动活泼,润物无声,效果显著。师生心得总结里说,“让作品免去了‘抽屉文学’的苦恼、让纸上的字符立体成为舞台上的鲜活故事、单薄的文字注入了丰富的血肉”,“在曲目的排练过程中,学习、思考不同语句的音乐处理和表达方式,感悟唱词的行腔和配器设计的意境营造。我深刻理解到了戏曲艺术‘按字行腔’的智慧,也对戏曲文学创作有了新的感悟”,“创作思政让我触及一个个发光的灵魂,真正从不同方面认识到榜样的力量,并将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以上心声说明,我们要努力把“一融双高”品牌建设落实在学生的口碑中。
未来在努力打造体现时代深度与情感温度的文艺精品的过程中,以戏曲音乐会为代表的“一融双高”系列品牌创建,必将会有更多更好的成果、更大更美的舞台。
“一融双高”音乐会·学生感想
柯煜臻
感谢由戏曲文学系党总支与音乐系党总支合作共建的“一融双高”创作思政品牌提供了这个宝贵的机会,使我们得以与各系的师生交流,从停在案头的唱词念白写作,走向与唱腔、舞台切实结合的创作,在实践中深入了解各剧种的音律文字特色和独特的地域气质,让纸上的曲白有了声音、有了生命。在一次次排练中,演员、乐队不断打磨精进,作曲的同学也根据实际情况对曲谱进行及时调整。编、导、演的心血在乐声中汇集在一起,最终成就了《黄河故事》磅礴激昂、打动人心的舞台。当聚光灯亮起,我看到自己笔下的人物站在舞台上,仿佛真正站在奔腾的黄河边时,心中的激动难以言表。
作为学生,我期待着“创作思政”打通各系部之间合作沟通的桥梁,让每一次创作都成为全面的实践,让各系学生得以实践中掌握舞台规律,创造出有二度空间、有舞台生命力的,符合人民精神需要的作品。
在为创作唱词翻阅史料时,关于黄河的故事让我深受震撼。出身于法律系的王化云在国家有需要时毅然接过了谈判与治理黄河的重担,成为了新中国第一任河官。瘦骨嶙峋、疾病缠身的他78岁仍坚持前往黄河源头进行考察,弥留之际唯一牵挂的事情是小浪底工程是否上马;最年轻的水利部长钱正英从书香门第的娇小姐成长为了一个坚韧不拔、雷厉风行的共产主义战士,再苦再难都咬牙坚持。生长于秦淮河畔的她幼时体弱,却坚持锻炼,七十岁时仍能在水温十几度的长江中游一千米,真正做到“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他们的故事写在黄河上,生生不息,他们的奋斗精神化云化雨,滋养着祖国大地。
创作思政让我触及一个个发光的灵魂,真正从不同方面认识到榜样的力量,并将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未来,我期待在“一融双高”机制下,继续以戏曲为媒介,把戏曲创作写在祖国大地上、写到人民奋斗的征程中,让更多沉默的奉献者从史料中“站”起来,成为激励新时代青年的精神坐标。
柳彦羽
当《雁翎曲·弃书归乡》的旋律首次在排练厅流淌,我仿佛看见自己的文字跃出纸面,化作了白洋淀青苍里的几行雁字,化作了燕赵儿女那芦苇般柔韧之身躯下挺立的铮铮铁骨。那是知识分子在战火中的觉醒,是淀水儿女以苇为枪的抗争之魂。
感谢系里领导、老师给予我们的宝贵创作机缘,让我们的作品免去了“抽屉文学”的苦恼、让纸上的字符立体成为舞台上的鲜活故事;感谢音乐系的老师与同学以音符为墨,为我们单薄的文字注入了丰富的血肉。在这里,尤想向音乐系的刘恺岩老师致谢,是她在创作之初为我在板式结构与音乐规律上进行了细致温柔的点拨,使得我最终成型的文字能够与乐曲达成相互和谐的共鸣。
沙芝羽
两次“一融双高”戏曲作曲专业(本科)毕业原创作品音乐会的参与经历充实且令我受益匪浅。犹记第一次参与创作时,为了适应作曲要求,我与音乐系的前辈老师和师哥师姐反复探讨文本内容与旋律的契合度,逐字逐句地分析、探讨如何调整内容结构,从而适应板式的两度变化,使作品有更丰富且鲜明的层次。
第二次音乐会创排期间,唱词定稿后,我常常参与到曲目的排练过程中,学习、思考不同语句的音乐处理和表达方式,感悟唱词的行腔和配器设计的意境营造。我深刻理解到了戏曲艺术“按字行腔”的智慧,也对戏曲文学创作有了新的感悟。
每一个音符的起伏、每一个音高的变化,都与唱词的语气、情感紧密相连。一句看似简单的唱词,在音乐的描绘下能够蕴含丰富的情感和细腻的变化。同时,配器设计与行腔旋律更是相辅相成,配器的巧妙运用能够为唱腔增添丰富的色彩,营造出独特的氛围。我认真思考着,在最初的唱词创作阶段,就应当有所构思和设想,有意识地塑造起伏有致的节奏,考虑到如何在后期通过旋律来强化这种情感表达。同时还应当避免一些盲目虚浮的词句,而应言之有物,描绘可视的图景,从而给音乐、表演创作者留下广阔的发挥和塑造的空间。
以上只是我两次经历所获得的一点浅薄的感悟,我更加清晰地明白要想在戏曲文学上有更大的提高,需要更多领域的广博知识来武装实践,使唱词不仅有文学上的美感,还能与锣鼓节奏、配器音乐等形成有机的整体,共同传达出作品的情感和主题。
“一融双高”音乐会的帷幕缓缓落下,我心中满是感慨与激动,我将永远铭记这次在戏曲文学创作上的深刻探索与宝贵经历。